
mk官方网站_MK(中国)一站式服务官网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
一、指导思想
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》为依据,紧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,坚持 “立德树人” 根本任务,以提升青年教师 “师德修养、职教素养、教学能力、实践水平” 为核心,构建 “师德为先、理念引领、技术赋能、实践强基” 的培养体系,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 “双师型” 骨干教师,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2、培养目标
(一)短期目标(1-2 年)
1.师德师风:树立正确教育观、学生观,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准则,无师德失范行为。
2.教学理念:理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内涵,掌握 “岗课赛证” 融合教学逻辑。
3.教学技术:熟练运用基础教学技术,独立完成课程设计、课堂教学及评价。
4.实践方面:具备基础行业实践认知,能协助完成实训教学任务,成为初级“双师型”教师。
(二)中期目标(3-4 年)
1.师德师风:形成个人师德修养体系,发挥育人示范作用。
2.教学理念:能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职教特色教学方案,参与课程改革。
3.教学技术:熟练运用信息化、数字化教学技术,教学效果显著(学生评价优良)。
4.实践方面:具备行业一线工作能力,能独立承担实训教学、指导学生技能竞赛。
(三)长期目标(5 年及以上)
1.师德师风标杆:成为学生成长导师,获评校级及以上师德先进个人优先。
2.理念引领:参与职教政策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,形成个人教学特色。
3.教学骨干:成为校级及以上优质课、精品在线课程负责人。
4.实践骨干:成为中级“双师型” 教师,具备企业技术服务、实训基地建设能力。
三、培养对象
学校 35 周岁及以下、教龄 5 年以内的专任青年教师;教龄超过 5 年但未达到中级 “双师型” 教师标准的青年教师可自愿申请加入。
四、核心培养内容与实施措施(一)师德师风培养:筑牢育人根基
1.专题培训:每年开展不少于 8 学时的师德师风专题培训,涵盖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、职教领域师德典型案例(正面示范 + 反面警示)、“工匠精神” 培育等内容。
2.导师引领:实行 “师德导师制”,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 1 名师德高尚、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,通过谈心谈话、教学观摩、育人实践交流等方式传帮带。
3.实践载体:组织青年教师参与 “师德师风演讲比赛”“育人故事分享会”,开展志愿服务、学生思政辅导等活动,将师德表现融入日常考核。
4.考核约束:建立师德师风 “一票否决制”,将师德表现作为职称晋升、评优评先、岗位聘用的首要依据。
(二)职业教育理念培养:找准职教定位
1.政策与理论研修:
(1)组织学习《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》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(2024 年)》等政策文件,邀请职教专家解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、专科职教的区别与联系。
(2)每学期开展 2 次 “职教理念沙龙”,围绕 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”“岗课赛证融合设计” 等主题交流研讨。
2.标杆学习:
(1)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校、校企合作标杆企业考察学习(每年不少于 1 次)。
(2)邀请行业企业专家、优秀职教教师开展 “职教教学经验分享会”,传授产业需求对接教学的实践方法。
3.改革实践:
(1)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所在教研室的课程改革项目,每年至少完成 1 门课程的 “岗课赛证” 融合教学设计方案。
(2)鼓励申报校级职教研究课题,支持撰写职教相关教学论文或案例。
(三)教学技术培养:赋能高效教学
1.基础教学技能培训:
(1)开展 “教学基本功训练营”(入职第 1 年),涵盖课程设计、教案撰写、课堂组织、学情分析、教学评价等模块,采用 “理论讲解 + 实操演练 + 评课反馈” 模式。所有参训教师必须通过教学能力测评。
(2)组织板书设计、微课制作、教学语言表达等专项竞赛,以赛促学。
2.信息化教学技术赋能:
(2)每学期开展不少于 4 学时的数字化教学技术培训,包括智慧教学平台(超星、雨课堂等)、虚拟仿真教学软件、在线课程制作工具(Camtasia、剪映等)的应用。
(3)建设 “信息化教学资源库”,共享优秀课件、虚拟仿真教学案例、在线课程模板等,支持青年教师开发个性化教学资源。
3.教学诊断与改进:
(1)实行 “教学督导听课制”,校级督导、系部督导每学期听青年教师课不少于 2 次,出具书面改进意见。
(2)支持青年教师参与 “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”,通过同行互评、学生反馈等方式持续优化教学方法。
(四)实践教学经验培养:强化双师素养
1.企业实践历练:
(1)实施 “企业顶岗实践计划”:青年教师入职后 3 年内累计完成不少于 6 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(或行业一线岗位锻炼),重点熟悉岗位核心技能、生产工艺、技术标准。
(2)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,与学校合作企业签订青年教师实践协议,明确实践内容、考核标准,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。
2.实训教学能力培养:
(1)安排青年教师协助资深教师开展实训教学(入职第 1 年),学习实训项目设计、实训设备操作、实训安全管理等技能。
(2)第 2 年起独立承担实训课程教学,要求每年完成不少于 2 门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,并参与实训教材编写、实训设备维护等工作。
3.产教融合项目参与:
(1)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、技术研发项目,或承担企业员工培训任务,积累产业服务经验。
(2)支持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、创新创业大赛,每年至少指导 1 项学生实践项目(竞赛、毕业设计等),以实践带教学。
五、实施步骤
阶段 | 时间 | 核心任务 | 考核要点 |
入职适应期 | 第 1-2 年 | 师德师风培训、教学基本功训练、职教理念入门、协助实训教学 | 完成师德培训学时、教学基本功考核合格、提交 1 份课程设计方案、协助完成不少于 80 学时实训教学 |
成长提升期 | 第 3-4 年 | 企业顶岗实践、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、独立承担课程教学、参与课程改革 | 累计完成 6 个月企业实践、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合格、教学评价优良、完成 1 门 “岗课赛证” 融合课程设计 |
骨干成熟期 | 第 5 年及以上 | 引领课程改革、指导学生竞赛、开展职教研究、提供技术服务 | 成为 “双师型” 教师、申报 1 项校级及以上教学 / 科研项目、指导学生竞赛获校级及以上奖励、教学效果突出 |
六、保障措施(一)组织保障
成立青年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,由人事处牵头,教师发展中心、教务处、各系部、校企合作处协同配合,明确职责分工:人事处负责方案制定、统筹协调、考核评估;教务处负责教学技术培训、教学督导;各系部负责具体实施、导师分配、日常管理;校企合作处负责企业实践对接。
(二)师资保障
组建 “双导师团队”: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 1 名校内教学导师(负责教学能力培养)和 1 名企业实践导师(负责实践能力培养),导师需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或行业资深经验,签订导师责任书,明确培养职责与奖励机制。
(三)经费保障
设立青年教师培养专项经费,用于培训讲座、企业实践补贴、教学竞赛奖励、课题申报资助、资源建设等,确保各项培养措施落地。经费标准:每位青年教师每年培养经费不低于 5000 元,由人事处统筹管理使用。
(四)考核与激励
建立 “年度考核 + 阶段考核” 机制:每年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,考核结果分为 “优秀、合格、不合格”,与绩效工资、职称晋升、评优评先挂钩。
激励政策:
(1)考核优秀的青年教师,优先推荐参加省级及以上教学能力竞赛、骨干教师培训、职称晋升。
(2)对完成企业实践、取得行业资格证书的青年教师,给予实践补贴和证书补贴。
(3)对指导学生竞赛获奖、主持教学改革项目的青年教师,给予专项奖励,并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。
(五)跟踪反馈
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,记录培养过程、考核结果、个人诉求等;每学期开展 1 次青年教师培养需求调研,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培养内容和方式,形成 “培养 - 考核 - 反馈 - 优化” 的闭环机制。

关注微信号
©版权所有:mk官方网站_MK(中国)一站式服务官网
广州校区: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滨海校区: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
粤ICP备20000181号-1 网站技术支持:品牌运营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