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k官方网站_MK(中国)一站式服务官网

大赛公告

教 育 部 关 于 举 办 第 三 届 全 国 大 学 生 职 业 规 划 大 赛 的 通 知(附件)

信息发布者: 摄影者: 发布时间:2025-10-17 浏览量:

附件1

 

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

成长赛道方案

 

一、比赛内容

考察学生树立生涯发展理念并合理设定职业目标、围绕实现目标持续行动并不断调整的成长过程,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,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。参赛学生可获得实习机会。

二、参赛组别和对象

成长赛道设高教组和职教组,参赛对象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、专科非毕业年级在校学生。高教组主要面向普通本科非毕业年级学生,职教组主要面向职教本科、高职(专科)非毕业年级学生

三、参赛材料要求

选手在大赛平台(网址:zgs.chsi.com.cn提交以下参赛材料:

(一)生涯发展报告:介绍设定职业目标的过程;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行动和成效;职业目标及行动的动态调整等(PDF格式,文字不超过2000字,图表不超5

(二)生涯发展展示(PPT格式,不超过50MB;可加入视频)。

四、比赛环节

成长赛道设主题陈述、评委提问和天降实习offer(实习意向)环节。各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。

(一)主题陈述(7分钟):选手结合生涯发展报告作陈述。

(二)评委提问(5分钟):评委结合选手陈述和现场表现提问。

(三)天降实习offer2分钟):用人单位根据选手表现,决定是否给出实习意向,并对选手点评。

五、评审标准

指标

说明

分值

职业目标

职业目标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、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,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

30

结合所学专业多渠道了解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需求,综合分析个人能力优势、兴趣特长、成长路径等,合理设定职业目标或方向

基于职业目标对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要求,科学分析个人现实情况与职业目标间的差距,制定合理可行的成长计划

学习实践行动

围绕目标职业要求,结合学校育人特色和所学专业,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开展学习实践

50

学习实践行动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,接近职业目标要求

优化改进

及时对学习实践行动成效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,总结分析收获、不足和原因,在成长过程中对职业目标和学习实践行动路径进行动态优化

20

总分


100

六、奖项设置

成长赛道设置金奖、银奖、铜奖,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。


附件2

 

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

就业赛道方案

 

一、比赛内容

考察学生求职实战能力,个人综合素质、专业能力与目标职业的契合度,个人发展路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。参赛学生可获得岗位录用意向。

二、参赛组别和对象

就业赛道设高教本科生组、高教研究生组和职教组,参赛对象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、专科高年级计划求职学生,以及全体研究生。高教本科生组面向普通本科三、四年级(部分专业五年级)学生(不含已通过推免等确定升学的毕业年级学生),全体第二学士学位学生;高教研究生组面向全体研究生;职教组面向职教本科三、四年级学生和高职(专科)二、三年级学生。

三、参赛材料要求

选手在大赛平台(网址:zgs.chsi.com.cn提交以下参赛材料:

(一)求职简历(PDF格式)。

(二)求职综合展示(PPT格式,不超过50MB;可加入视频)。

(三)辅助证明材料,包括实践、实习、获奖等证明材料(PDF格式,整合为单个文件,不超过50MB)。

四、比赛环节

就业赛道设主题陈述、综合面试、天降offer(录用意向)环节。各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。

(一)主题陈述(6分钟):选手结合求职综合展示PPT,陈述个人求职意向和职业准备情况。

(二)综合面试(6分钟):评委提出真实工作场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,选手提出解决方案;评委结合选手陈述自由提问。

(三)天降offer2分钟):用人单位根据选手表现,决定是否给出录用意向,并对选手作点评 

五、评审标准

指标

说明

分值

职业目标

能够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和个人所学专业、能力及兴趣等特点,合理设定职业目标

10

深入调研并准确把握目标职业的任职要求、工作内容、基本流程和发展路径等

岗位

胜任力

具备目标岗位所需综合素质,如思维认知、沟通协作能力和执行力等,具有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

40

具备目标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,有相关实习实践经历,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

40

发展潜力

具备持续学习能力、创新精神和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潜质,适应未来职业发展要求和就业市场需要

10

总分


100

六、奖项设置

就业赛道设置金奖、银奖、铜奖,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。


附件3

 

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

课程教学赛道方案

 

一、比赛内容

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,考察高校面向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,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情况、改革创新和实施效果,以及授课教师教学水平。

二、参赛组别和对象

(一)参赛组别:设高教组和职教组,高教组面向普通本科院校,职教组面向职教本科和高职(专科)院校。

(二)参赛对象: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(不含创新创业类课程和相关专业类课程),每校限1门,学校确定1名课程主讲教师(须是学校在编或正式聘用人员)作为选手参加现场比赛。比赛主要面向必修课程,有特色的选修课程也可参赛,课程近3年开设至少2轮。

三、赛程安排

(一)省赛选拔(202510—11月)

1. 省赛由各地负责组织,参照本赛道方案自主确定高校参赛名额、比赛环节、评审方式和奖项设置等。推荐课程要注重优中选优、兼顾高校类型。鼓励各地同期开展教师教育培训、课程研讨等交流活动。

2. 大赛组委会综合各地高等教育规模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等因素,分配全国总决赛参赛名额。各地1210日前完成全国总决赛参赛课程和选手推荐工作。

(二)全国总决赛(20261月)

1. 网络评审(12月):大赛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对参赛课程材料进行评审,约100人晋级现场比赛。

2. 现场比赛(1月):选手现场进行课程建设情况汇报、教学展示、互动答辩三个环节的比赛。

四、参赛材料要求

(一)课程教学赛道参赛申报表。包括课程概述、课程目标、课程团队、特色创新点等方面内容。

(二)课程支撑材料。包括课程教案、评教结果及其他证明材料(合并成单个PDF格式文件,不超过30MB)。

(三)全国总决赛现场比赛课程汇报材料。提交时间、内容及格式等要求另行通知。

(四)参赛课程应保证相关参赛材料的原创性,不得抄袭、剽窃他人作品,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,由参赛选手及所在高校承担相应责任。

请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官网(网址:zgs.chsi.com.cn)下载课程教学赛道参赛申报表、课程支撑材料一览表等材料。

五、现场比赛环节

(一)课程建设情况汇报6分钟)。选手展示课程创新探索、实施情况、成效体现等。

(二)教学展示(10分钟)。选手提供5个教学节段,现场随机抽取1个进行无生授课模式讲授。

(三)互动答辩6分钟)。评委针对选手汇报情况和教学展示提问,主要考察课程建设水平、特色创新改革(探索)效果等。

六、评审标准

现场比赛选手最终成绩由网络评审和现场比赛两部分成绩组成。

网络评审

评价维度

评价要点

分值

1.课程定位及目标

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设置课程,与思想政治教育、专业教育深度融合,体现就业育人理念,突出专业性、前瞻性、实操性

10

课程目标落实立德树人要求,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,遵循学生成长规律,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、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求职就业能力,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

2.课程性质及覆盖面

课程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,面向有就业意愿或求职需要的学生群体开设,结合校情、学情设置必修课或选修课,合理确定课程开设年级、学时及学分,优先支持覆盖所有学生的必修课

10

3.课程教师团队

课程教师团队负责人具备较高专业素养,熟练掌握生涯教育理论,具备就业指导专业能力,就业工作经验丰富,能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结构规模与授课学生覆盖面相匹配,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学团队

15

课程教师团队成员相对稳定,具有良好的梯队结构、学缘结构、职称结构,校外兼职教师配备合理,体现所在学校的学科专业或行业特色,满足课程教学实际需要,能够结合学生学情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创新改革

4.课程内容及设计

课程内容围绕生涯规划指导、就业观念引导、就业政策解读、求职技能提升等其中一个或多个方面组织设计,体现思想性、学术性和时代性相统一,兼顾课程共性与学校个性

20

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,结合内容采用丰富的教学活动。注重教学互动,强化学生主体意识,能够通过教学有效引发学生思考和行动

课程内容与本地区,本学校相关政策、形势、案例结合良好,各类教学案例和资源有时效性,强化职业体验和就业实习实践,与理论授课协同配合,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。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完成大赛平台生涯闯关

5.课程建设与改革

课程开设3年以上,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持续改进优化,课程资源等建设成果突出,出版或选用高质量教材,按需组织修订或更新调整

15

形成较有特色课程建设模式,教学研究及教改成果丰富,获得代表性教学奖励

有今后3年的课程建设计划,改进方向明确,问题导向、效果导向突出,改进措施具体可行

6.课程特色创新点

注重通过理念创新、内容拓展、教学方法创新、技术手段运用等,不断提升课程质量。课程设计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需要,注重融入专业特色。鼓励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探索中国特色生涯教育理论创新,课程更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实现课程与就业工作良性互动

20

教学中精准把握学生个性化诉求,运用AI赋能、体验式学习等手段开展教学方法创新,具备较强的借鉴和推广价值

7.课程实施成效

课程教学满足学生生涯规划和求职就业的真实需求,学生的评教结果满意度水平高,基于学生评教结果开展教学研究,持续改进优化课程教学

10

课程达到预期目标,学生更加积极投入专业学习、主动开展实习实践,学生就业去向与学校定位、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一致

总分


100

 

、现场比赛

评价维度

评价要点

分值

1.课程建设情况汇报与互动答辩

规定时间内汇报课程创新方法、实施情况、效果体现等。回答问题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建设的理解和思考,反映课程建设的特色、水平和对学生发展促进作用

50

2.教学展示

围绕主题合理设计内容,采用适当教学方法,体现对学生实践行动的促进,实现预期教学目标

50

通过教学展示体现教师实际教学的经验,突出以学生为主体,熟练运用生涯教育理论和方法,解决学生生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

总分


100

七、奖项设置

课程教学赛道全国总决赛设金奖、银奖、铜奖、优秀奖等奖项。

八、成果推广

教育部将结合上届及本届课程教学赛道赛事成果,开展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金课培育工作。

关注微信号

©版权所有:mk官方网站_MK(中国)一站式服务官网

广州校区: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滨海校区: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

粤ICP备20000181号-1 网站技术支持:品牌运营中心